- 上一篇:李清照:至今思项羽,不肯过江东原文及赏析
- 下一篇:李清照《一剪梅》原文翻译及赏析
《垓下歌》与《大风歌》赏析和对比
时间:2015-09-21 作者:网络
无情未必真豪杰,不是诗人亦吟诗
——《垓下歌》与《大风歌》之比较
垓下歌 大风歌
项羽 刘邦
力拔山兮气盖世, 大风起兮云飞扬,
时不利兮骓不逝。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,
骓不逝兮可奈何,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!
虞兮虞兮奈若何?
秦朝统治被推翻后,刘邦项羽为争夺皇权又进行了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,最终项羽战败,自刎身亡,刘邦取胜,建立汉朝。然而他们并不以诗文著名,二人的《垓下歌》和《大风歌》却流传于世。它们虽同为楚歌体抒情短歌,但一是慷慨悲歌,一为雄豪绝唱;一是写打江山者得江山之瞬间心胸,一是写盖世英雄之壮烈扼腕。真可谓各有千秋,不同凡响。
一、一是困于垓下,一是班师回朝。
西楚霸王项羽是一位豪气盖世、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。在秦末风云变幻、群雄并起的大环境下,他以拔山之力、盖世之气,突起于垄亩之中,没有任何凭借,很快就摧毁了暴秦的政权,于是宰割天下,分封王侯,号称“西楚霸王”。楚汉相争,开始时项羽节节胜利。后来由于项羽骄傲自满,刚愎自用,导致其战略上连续失误,而刘邦则逐渐转败为胜。最后项羽被汉军围困于垓下,兵少粮尽,自知败局已定。夜饮帐中,面对美人虞姬,宝马乌骓,乃慷慨悲歌。唱出了气盖一世的英雄豪杰穷途末路的悲慨。《垓下歌》这首诗从项羽口中唱出,使人感到英雄气短,儿女情长,英雄末路的无奈溢于言表。
刘邦有雄才大略,然而取得天下,并非是因为他本人武艺超群,谋略过人。实际上,刘邦他得以战胜项羽,是依靠许多支部队的协同作战。项羽失败后,如果这些部队联合起来反对刘邦,他是无法应付的。因此,在登上帝位的同时,他想以各个击破的策略把他们陆续消灭。当时淮南王英布叛乱,刘邦亲自率军征讨,英布败逃,刘邦命其部将乘胜追击,自己则班师回朝。归途中,他停留在自己的故乡沛县,在沛宫摆下筵席,与家乡父老纵情欢歌,酒酣刘邦击筑起舞,慷慨悲歌。《大风歌》刘邦唱得踌躇满志,抒发了他的政治抱负。
二、一是英雄气短,一是踌躇满志。
《垓下歌》和《大风歌》都是短歌,都是英雄的心声,都是历史转换中重要人物的重要瞬间的重要情怀,均是因事生情,因情放歌,无意为诗而成绝唱者。
《垓下歌》动情地抒写了一个曾经让历史也为之惊叹的慷慨悲壮英雄的悲哀,令人动容兼动情。四面楚歌中,项王在惊讶之余心生悲凉之感,夜起,在帐中饮酒,品味人生的苍凉,悲愤之情在胸中激荡,于是吟唱了流传千古的《垓下歌》,项王泪流满面,虞姬在一旁轻声相和,左右大臣闻听此曲,皆低头啜泣,不敢抬头看见项王的痛苦表情,这是英雄的无奈。兵败乌江,没有一丝的奴颜婢膝;面临绝境,没有半点的屈膝求饶,而是慷慨悲歌。他宁愿死,也不愿回去见江东父老,其死得实为壮烈!更动人心魄的是铁汉的柔情,他和虞姬的爱情在最后的关头可以称得上是千古一爱,荡气回肠!这就是项羽,他对江东父老有情,对虞美人有情,连对那马也有情。
刘邦的《大风歌》,是一位开 国君主的胜者之歌,它气势磅礴,雄浑动人。刘邦在战胜项羽后,成了汉朝的开国皇帝。这当然使他兴奋、欢乐、踌躇满志。吟唱《大风歌》,表现出了自己夺得天下难以抑制的喜悦心情,对人生经历的一种思考,也是面对这个庞大的汉帝国如何发展的一种踌躇与兴奋。
三、一是慷慨悲歌,一是刚毅雄健。
《垓下歌》与《大风歌》,虽一为英雄末路的悲歌,一为开国雄主的绝唱,一为情调低沉,一为情调高亢,却能一样感染读者,传唱千古。
《垓下歌》慷慨悲歌、视死如归。可它愤恨直抒,毫不掩饰,因此痛快淋漓,故诗中运用了“时不利兮骓不逝,骓不逝兮可奈何”的顶真手法,“虞兮虞兮”的反复修辞,形成一唱三叹的语调,从而造成一种令人为之感叹唏嘘的效果,具有强烈的悲剧气氛,极富艺术感染力。
《大风歌》一诗写事抒情融于一炉,风格刚毅雄健、壮志凌云。这首诗写得气势轩昂,笔力雄健。全诗仅三句,首句起兴,展现群雄相争中的风云变幻,后两句抒发了自己平定天下,开创大汉基业的喜悦心情,表达了渴望巩固统治、维护政权的迫切愿望,将开国君主的胸襟、奋力向上的大风的意蕴相交融,构成了一首旋律高昂、节奏明快、风格独异的短歌。
《大风歌》与《垓下歌》同体裁,同时代,都是英雄的心声。《垓下歌》英雄气短、儿女情长,可谓慷慨悲歌;而《大风歌》踌躇满志、心忧天下,可谓豪迈欢歌。